一款名为“冰球突破”的小游戏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群组中迅速走红,不少用户将其称为“上头”、“停不下来”,随着热度上升,一个越来越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:冰球突破游戏到底是不是赌博?它披着“娱乐”的外衣,是否正在悄悄侵蚀普通人的金钱观甚至法律底线?
我们得厘清什么是赌博,根据我国《刑法》第303条,以营利为目的,聚众赌博、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的,构成赌博罪,关键在于“以营利为目的”和“财物输赢”两个要素,而冰球突破的核心玩法正是通过点击屏幕控制冰球击打目标,每一轮操作都伴随着金币或积分的增减——玩家可以花钱购买虚拟币,也可以用积分兑换实物奖励,比如手机话费、小家电等。
乍一看,这像极了传统街机游戏的“投币机制”,但问题在于:它的设计逻辑高度依赖心理学原理,间歇性强化”(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),即玩家并不知道何时能赢,这种不确定性会极大激发大脑多巴胺分泌,让人欲罢不能,更有甚者,部分平台允许玩家将积分直接兑换成现金或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,这就从“娱乐”滑向了“变相赌博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1年公安部曾通报过一起典型案例:某游戏公司利用类似“冰球突破”的形式,诱导用户充值并设立“排行榜”“连胜奖励”机制,实质上是在组织网络赌博,该案件中,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,参与者超过数十万人,可见,当游戏设计刻意引导用户不断投入金钱,并制造“赢钱”的幻觉时,其本质已偏离娱乐范畴,进入灰色地带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许多未成年人也在玩这类游戏,他们缺乏风险识别能力,极易沉迷其中,甚至模仿成人行为进行大额充值,一些家长反映,孩子偷偷用父母账号充值数百元,只为“再试一次”,结果越陷越深。
我们该如何判断一款游戏是否属于赌博?除了看是否有金钱交易外,还要关注几个指标:是否存在明显的“赢钱概率操控”?是否鼓励持续投入?是否设置心理暗示(如“你快赢了”“差一点就成功”)?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,那它很可能就是披着游戏外衣的赌博工具。
作为自媒体作者,我呼吁大家理性看待这类“轻度博彩型游戏”:不要被“轻松赚钱”的口号迷惑,也不要因“好玩”而忽视其潜在危害,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法规,对这类游戏进行分类管理,防止它们成为新型网络赌博的温床。
最后提醒一句:真正的娱乐应当带来快乐而非焦虑,健康的生活不该被虚拟奖励绑架,别让一时的“爽感”,换来长久的悔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