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媒体上突然掀起一股关于“冰球突破15个红人图片”的热潮,不少网友在朋友圈、小红书和抖音上疯狂转发这些图片,评论区更是炸锅:“这是什么神仙组合?”、“我居然认出了其中3个!”、“这不就是我们熟悉的‘冰球突破’吗?”
所谓“冰球突破”,其实是一个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网络梗,最早源于一款叫《冰球突破》的短视频挑战游戏——玩家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,比如用冰球撞击障碍物、跳跃过雪地障碍等,起初只是几个年轻人在B站和抖音上玩着玩着火了,没想到短短几个月,竟演变成一种现象级文化符号。
而那15张“红人图片”,正是这场热潮的核心引爆点,这些照片并非官方发布,而是由一位匿名博主在小红书上整理上传,内容包括:
- 一位戴毛线帽的男生在雪地里单膝跪地击球;
- 一位穿粉色羽绒服的女孩跳起时头发飞扬;
-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大叔被冰球砸中脸还笑着比耶……
每一张图都配有一句神评,如“这就是我社恐朋友的勇气”、“她笑起来像夏天的风”、“他不是在打球,是在打破刻板印象”。
这些图片之所以爆火,不只是因为画面有趣,更因为它精准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共鸣:
- 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“反差感”——明明是严肃运动,却拍出喜剧效果;
- 在碎片化信息中寻找“真实感”——不是滤镜精修的网红脸,而是普通人的真实状态;
- 在虚拟社交中渴望“归属感”——看到别人也在“犯傻”,反而觉得安心。
更妙的是,这些图片成了新的“表情包素材”,有人把它们做成“今日心情”系列,也有人拿去当头像,甚至有商家直接拿来做产品包装——比如某品牌推出“冰球突破联名款运动鞋”,文案写着:“穿上它,你也能成为红人之一。”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:有人质疑这是“摆拍炒作”,也有粉丝追问“为什么只选这15个人?”更有媒体开始深挖背后的运营团队,发现这根本不是偶然事件,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情绪营销”案例。
从自媒体角度看,这正是当下最值得研究的流量逻辑:
- 不靠明星,靠素人——普通人更容易引发共情;
- 不靠剧本,靠细节——一张图就能讲清一个人的故事;
- 不靠硬广,靠裂变——用户自发分享,形成病毒式传播。
别再以为“红人”只能靠颜值或才艺,真正的红人,是能让你记住TA那一刻表情的人,而那个戴着毛线帽的男孩,那个笑得灿烂的女孩,那个被砸中还比耶的大叔——他们不是网红,他们是“情绪的载体”。
如果你现在刷到这张图,请别急着划走,也许,下一个红人,就是你。